• 网站首页

  • 政务中心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理论研究
    资料文献
    廉政建设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高层关注
    重要信息
    工作动态
    基层信息
    通知公告
    专题栏目
  • 业务中心

    组织建设
    康复指导
    教育就业
    宣传文体
    法律维权
    财务经济
    信息统计
  • 政务服务

    领导信箱
    在线访谈
    服务指南
    联系我们
    在线捐助
    网上调查
  • 地市残联

    地 市 残 联 郑 州 市 开 封 市 洛 阳 市 平顶山市 安 阳 市 鹤 壁 市 新 乡 市 焦 作 市 濮 阳 市 许 昌 市 漯 河 市 三门峡市 南 阳 市 商 丘 市 信 阳 市 周 口 市 驻马店市 济 源 市
    直 属 机 构 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河南省残疾人就业信息网
    区 县 残 联 汝州市 邓州市 兰考县 滑县 新蔡县 杞县 永城市 开封市祥符区 开封市示范区 开封市禹王台区 开封市鼓楼区 开封市龙亭区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 中牟县
  • 工作平台入口

工作平台入口

地图查询

角色管理

站点信息

栏目SEO

站点SEO

政务中心

政务公开

  • 残联简介
  • 领导介绍
  • 部门职能
  • 直属单位
  • 县区残联
  • 规划计划

政策法规

  • 法律法规
  • 中央文件
  • 省部文件
  • 优惠政策
  • 重要文件解读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党建知识
  • 制度建设
  • 文明建设

理论研究

  • 研究动态
  • 政策研究
  • 交流探讨
  • 工作交流

资料文献

  • 工作简报
  • 五代会资料
  • 六代会资料

廉政建设

  • 廉政动态
  • 理论观点
  • 纪律法规
  • 廉政文化

信息公开

  • 公开指南
  • 公开年报
  • 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系统首页

数据统计

栏目管理

用户管理

新闻中心

高层关注

重要信息

工作动态

基层信息

通知公告

专题栏目

系统菜单

友情链接

业务专栏

组织建设

  • 业务动态
  • 残疾人证
  • 志愿者助残
  • 社区残疾人工作
  • 残疾人专门协会

康复指导

  • 业务动态
  • 康复知识
  • 康复政策
  • 康复机构
  • 学术交流

教育就业

  • 业务动态
  • 教育培训
  • 扶贫与社会保障
  • 就业

宣传文体

  • 业务动态
  • 文化艺术
  • 残疾人体育

法律维权

  • 业务动态
  • 法制建设
  • 法律援助
  • 无障碍设施建设

财务经济

  • 业务动态
  • 财经法规
  • 政府采购
  • 服务设施建设

信息统计

  • 业务动态
  • 信息
  • 统计

外链图片

在线服务

领导信箱

在线访谈

服务指南

  • 服务指南
  • 服务平台
  • 帮助信息

联系我们

在线捐助

网上调查

修改密码

领导信箱

专题栏目

宪法宣传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四五献计强国策

省残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

豫爱同行

残疾人之窗

出彩中原人

第七次代表大会

  • 专题视频
  • 新闻速递
  • 媒体报道
  • 图看七代会

第十九届第三次会议

聚焦河南两会

新冠防疫

十九届四中全会

十九届五中全会

2022年数字素养技能提升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议思想主题教育

残疾人就业(2022)

国家安全

平安建设

残疾预防

党建工作

考试成绩管理

部门管理

法律咨询

帮助

无障碍声明

敏感词汇

惠残服务

残疾人证

生活保障

康复服务

辅助器具

教育培训

劳动就业

文化体育

其他

就业年审

求职招聘

公益项目

爱心捐赠

志愿者招募

志愿者活动

  • 咨询热线
  • 法律咨询
  • 领导信箱

便民中心

  • 维权在线
  • 基金募捐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中心 > 高层关注 >
0

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来源:河南省残联     发表时间:2023-09-20     【字号:大 中 小】    浏览次数:89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亲切鼓励,传递着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一个个暖心举动、一项项帮扶举措,恰似绵绵春雨,让广大残疾人心田滋润、满怀希望。

  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2019年5月16日,人民大会堂,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

  队伍前排,一位身着军装、眼睛上蒙着厚厚纱布的年轻人站得笔直。他叫杜富国,在2018年10月一次排雷任务中,不幸失去双手双眼。

  尽管眼前漆黑,杜富国仍能清晰感觉到总书记走到了他的身边。

  “主席好!”杜富国声音洪亮,伸出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总书记左手握住杜富国的手肘,右手轻拍他的肩膀。

  暖意融融,大爱无言。

  两个多月后,杜富国获颁“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在中央军委举行的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将英模奖章挂在杜富国胸前,还仔细整理了绶带。“把身体养好。”总书记叮咛。

  这两次会面,距离杜富国身体残疾不过半年多。总书记给予的温暖支撑着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真情,始终如一。

  当年,梁家河有个孩子叫灵娃,智力上稍有缺陷,有时会与村民发生冲突,被人欺负。

  灵娃妈总担心孩子惹事。没想到,北京来的知青习近平一直对灵娃很和气,始终笑眯眯对待这个孩子。有时,灵娃抢了他的东西,他也从不生气。

  “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而不受欺负,愉快自如多了。”一同下乡的知青回忆道,习近平同志回北京上大学,灵娃爸妈“哭得最伤心”“就好像自己一位亲人要远行一样难过”。

  1993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从福建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得知灵娃生活困难,还专门留了钱。

  真心换真情。

  1975年10月,习近平同志离开梁家河那天,行动不便的残疾村民石玉兵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过来话别。习近平同志一眼就在人群里看见了石玉兵,马上抢上前去,拉住他的手,眼里蓄满泪水。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对残疾人群众的关爱历久弥深。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得知仓山区上渡街道有一位病退的残疾职工林孔香,妻子患病致残,18岁的女儿有智力障碍,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便与区里有关负责人商量,由民政部门调剂了一间商业店面租给林孔香,让他经营食杂店,并为他办理了相关补助。

  “对这样有特殊困难的人,政府要特别关心,多为这些人‘雪中送炭’。”习近平同志说。

  这样的“特别关心”和“雪中送炭”,在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中屡见不鲜。

  主政福州,习近平同志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现场办公做接访工作,为前来求助的一位七旬老人协调了生活补贴,并请福利院妥善安置她两个视力残疾的孩子;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一年春节前,习近平同志到衢州看望困难群众,尽管日程安排很紧,行程需要精简,仍特别提出“残疾人家庭不要落下”;

  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到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知道孩子们行动不便,多次蹲下来同孩子们说话,耐心地看孩子们画画、表演唱歌跳舞、打乒乓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沿着崎岖山路,走进山西吕梁山深处的赵家洼村,为独自养活残疾孙子孙女的王三女送去米、面、油,并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孩子的特殊教育……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这份“格外”的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春雨绵绵般的润泽:“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福祉”

  时隔三十多年,福建省闽清县残联副理事长黄道亮回忆起习校长对他的关爱,仍是激动不已。

  黄道亮年幼时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双臂,但他重新振作起来,学会用脚写字,一路读完小学、初中、高中。然而尽管连续两次高考分数都达到大专线,却没有学校愿意录取他。

  1990年,黄道亮第三次参加高考。担心孩子愿望再次落空的父亲给闽江职业大学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孩子的求学故事。当时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关心协调下,黄道亮终于迈进校门,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无臂大学生。

  “感谢学校当年录取了我,给了我无比珍贵的大学生活,让我获得新的生命。”黄道亮说。

  感谢,化作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大学毕业后,黄道亮回到闽清县,成为一名残联工作人员,奔走在一线,坚持入户为残疾人服务,多方呼吁全社会关注、帮扶残疾人。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应与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生活。

  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杨淑亭作为残疾人创业者代表发言,提出了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等建议。

  杨淑亭至今清晰记得,自己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在本上记录。“你提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杨淑亭说。

  因为这次经历,杨淑亭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更多了。她成了家乡的无障碍体验员,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维护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2023年6月,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这部法律字字句句都浸润着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我相信,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人摆脱身体残疾带来的束缚,更安全便捷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杨淑亭说。

  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残疾人权利的题中之义。

  写完电影讲解稿的又一个段落,已经是半夜12点多,杜诚诚这才收拾好桌面,为一天的工作画下句号。

  今年37岁的杜诚诚,是武汉市青山区的一名“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也是一名重度肢残人士。

  “说”电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部电影的讲解词,往往要花上1到3个月的时间准备。不能久坐的杜诚诚常常趴在床上写作,累了就换个姿势,但她乐此不疲。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考察时见到了杜诚诚。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杜诚诚,总书记走上前俯下身,亲切地握住她的手,夸奖她的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临走时,总书记还对我说了一句‘谢谢你’,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杜诚诚说,“总书记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残疾人的需求。”

  “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这样强调。

  践行总书记“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的号召,更多善意爱心汇聚,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特殊困难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落实总书记作出的“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的指示,各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持续开展;

  将总书记对中国残奥运动员“神勇”的夸赞牢记在心,越来越多残疾人勇于突破、挑战自我,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畅快……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图景中,残疾人事业这一笔,浓墨重彩。

  春光明媚般的希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熟练打开手机上的唱歌软件,河北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休养员姚翠芹又一次唱起这首自己最爱的歌。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阳光房里,伴着二胡乐曲,姚翠芹唱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歌罢,总书记带头鼓掌。

  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鼓励:“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姚翠芹和其他截瘫休养员们都铆足了劲把日子过精彩。

  曾为总书记朗诵原创诗词的杨玉芳,自学掌握了配钥匙技能,为附近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空闲时坚持诗歌创作;也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鼓励的李冬梅,重拾年轻时的竞技梦想,在河北省残运会上勇夺3枚金牌……

  只有残缺的身体,没有残缺的人生。

  这是一个热烈又安静的课堂——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讲台上,美容美发课教师王雅妮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学生不时举手提问。与一般的课堂不同的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进行的。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点亮这一梦想的是数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那次会面。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住在这里的孩子。王雅妮正是其中一个。

  总书记鼓励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小雅妮情不自禁伸出右手弯了弯大拇指,向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也伸出手作了同样的动作,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习爷爷的鼓励让王雅妮有了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如今,走上讲台的王雅妮,开始帮助更多残疾孩子改变命运。“现在,‘好好学习、学业有成’成了我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习爷爷当年的期许也成了我如今工作的追求。”

  汇聚逐梦力量,激发奋进精神。

  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正像一位视障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说:‘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

  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中国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员王跃,内心无比激动。这句话,正是王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

  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后,王跃经过简单休整,又开始为新一轮比赛做准备:“我要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的风采。”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也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两人不等不靠不要,相互依偎着前行,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张顺东的这句话,为广大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点赞。

  如今,这对脱贫路上的奋斗者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夫妻二人不仅种粮、养殖样样干得风生水起,张顺东还成了村里的残疾人联络员,奔走于各家各户,忙着为大伙儿谋富裕。

  在张顺东和李国秀的家里,有一面写有“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的红旗。这是没有双手的李国秀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脚绣的。

  这一针一线,绣出的是这一对“手足夫妻”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真切心声,更代表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约8500万残疾人对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朱基钗、高蕾、孙少龙、董博婷、尹思源)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 <<上一页
返回首页丨收藏本站丨网站地图丨帮助信息丨隐私安全丨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中国残联“两微一端”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中国政府网残疾人服务专栏
  • 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
  •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
  • 中国盲文图书馆
  • 郑 州 市
  • 开 封 市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客户端

版权所有: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豫ICP备11018642号-2 技术支持:河南省残联信息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与德善街交叉口西南角(450000) 电话:0371-60856000 传真:0371-60856001 邮箱:sclxx676@163.com

您是第 811576 位访问者